-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能否随意更换水泥?2019/12/04
- 黑龙江公示水泥熟料生产线清单2019/12/02
- 甘肃启动水泥企业冬季错峰生产 34家水泥企业停窑90天2019/11/28
- 水泥行业北方十省错峰生产时间表一览2019/11/26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灰石尾矿制成的机制砂在预拌混凝土中的应用。通过试验分析尾矿砂与天然砂的区别,研究尾矿砂对混凝土的强度、拌合物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混凝土;机制砂;强度;拌合物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国家为保证生态环境,逐步开始限制河砂的开采,部分省市已经完全禁止开采。目前可开采、利用的天然砂资源越来越少,完全不足以供应下游企业的需要。这就导致许多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所用的天然砂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场地有限的企业更会出现粗砂、中砂、细砂混堆的情况。混凝土日常生产时,质量波动大,不利于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许多企业的技术人员对机制砂嗤之以鼻,认为机制砂的级配差、含泥量高、对外加剂吸附性大。其实机制砂的质量优劣,与母岩的性能、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有很大的影响。
石灰石是用来生产水泥的原料,矿山中部分石灰石的品质较低并不能用于生产水泥,但将这些品质较低的石灰石制成机制砂,可以在混凝土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试验分析天然砂与石灰石尾矿砂的区别,如何利用好尾矿砂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同时完成降本增效的目标。
1 原材料性能指标
本文试验所用原材料性能指标见表 1~6。
2 机制砂中石粉对胶砂强度的影响
筛出机制砂中 80μm 以下的颗粒。将筛出的石粉进行充分拌匀,烘干至恒重。此次试验将机制砂中的石粉看作为石灰石粉,按照JGJ/T 318—2014《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 28d 胶凝材料强度试验。
为了对比效果明显,石粉掺量以 5% 的整数倍进行递增。且保证胶砂流动度不小于180mm。对比 28d 胶砂强度差异,分析不同掺量下的石粉,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详见表 7。
依据表 7 的数据可知,胶砂强度随着石粉掺量的提高,胶砂强度随之降低。当掺量为0%~10% 范围内,水泥胶砂强度下降较缓慢,当掺量在 10%~20% 范围内,胶砂强度急剧下降。而从胶砂流动度来看,机制砂中的石粉掺量较低时,流动度比较好,但当掺量超过30% 以上时,胶砂流动度还是有较明显的影响。
JGJ/T 318—2014 中要求石灰石粉28d 活性指数≥60%,试验数据显示,石粉的活性指数仅达到了48%。证明石灰石尾矿机制砂中的石粉,并不能完全当作石灰石粉来用。因为磨细石灰石粉的碳酸钙含量要求不低于75%。而机制砂中的石粉碳酸钙含量较低,并且机制砂中的石粉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磨,所以石粉的活性远远达不到石灰石粉的要求。
但是通过表 7 的数据可以看到,虽然石粉的活性较低,不能被用做矿物掺合料。但当石粉掺量在1%~10%的范围内,胶砂强度仍有较高的活性。所以试验证明,在合理的掺量范围内,石粉可以取代少量的水泥。
严格意义来说,虽然石粉取代了少量的水泥,但仍不能称它为掺合料。
石粉可以取代少量的水泥,主要是因为石粉让水泥结构更密实,起到了一定改善微级配的效应,从而提高水泥结构强度。
3 机制砂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
机制砂与天然砂有着本质的区别,天然砂表面更光滑圆润,配制出的混凝土流动性更好。
机制砂的颗粒多为棱角状,配制混凝土所需的拌合用水量大。所以通常来说相同条件下,机制砂所配制出的混凝土拌合物状态要差于天然砂。
通过相同的原材料,以不同比例复配河砂与机制砂,在保证外加剂掺量、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不变,的情况下,比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及拌合物状态。分析机制砂与天然砂,分别对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都有哪些影响。
通过对比 30min 混凝土的坍落度变化、60min混凝土坍落度变化,分析机制砂与天然砂对外加剂相容性影响的区别,试验结果见表 8。
通过表 8 的数据可知,随着机制砂的掺量提高,混凝土的粘聚性变好,主要是因为天然砂的细度模数较大,级配断档。而机制砂中含有大量的石粉,填充了天然砂中所缺少的部分空隙。
随着机制砂的掺量提高,混凝土的保水性变好,主要因为尾矿砂与天然复配后,砂的比表面积更大,对拌合水的吸附及需求量增加,所以混凝土泌水现象有很大的改善。
随着机制砂的掺量提高,混凝土流动性的变化从差到优,再从优到差。从差变化到优,主要是因为天然砂的级配不合理,浆体包裹不住石头,浆体流动石头聚堆,所以混凝土的流动性差。随着尾矿砂比例的增加,使得混凝土级配更合理,浆体带着石头流,流动性变好。
但当机制砂比例超过 50% 时,混凝土的流动性有明显的下降,是因为混凝土中掺入了过多的石粉,使得混凝土特别粘稠,级配变得不合理,混凝土的扩散性降低,流动性变差。
通过表 8 的数据发现,单独使用天然砂时,混凝土初始坍落度小、坍落度损失大,而随着机制砂的比例增加,混凝土初始坍落度变大、坍落度损失变小,主要是因为天然砂中含泥量较高,而尾矿砂的MB 值仅为0.5,说明尾矿砂对外加剂的吸附能力,要远远小于天然砂。
当机制砂的掺量过高时,由于机制砂的表面形貌特征的问题(图1),混凝土拌合用水量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且由于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变得更加的粘稠。所以在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变小。
所以通过试验得出,在考虑混凝土拌合性能的角度,天然砂与机制砂的复配比例按照5:5 的比例最佳。
图 2 是单独使用天然砂配制的混凝土,混凝土粘聚性差、流动性差、工作度满足不了要求。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外加剂掺量高。图3 是单独使用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混凝土特别粘稠、流动性差不宜泵送,混凝土边缘呈草帽状。图 4 为将天然砂与机制砂以 5:5 的比例复配后配制的混凝土,混凝土和易性好、扩展度大,坍落度损失小。
4 石灰石尾矿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为保证不受其他因素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变量法比对,分别以不同比例复配机制砂与天然砂。其他材料以相同厂家、相同的批次,按照相同的配合比,在相同的环境下、相同的成型方法、相同的搅拌时间、相同的试验人员,严格按照GB/T 50081—2002中的要求,将混凝土进行试拌成型。混凝土试拌基准配合比见表 9。
对比混凝土 3d、7d、28d 强度的差异,分析机制砂与天然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表10)。
通过表 10 的试验数据可知,掺有机制砂的混凝土的强度,较天然砂混凝土有所提高,且随着机制砂的掺量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后期强度都所有提高,但当机制砂的掺量达到60% 时,强度有所下降。
主要是因为,石灰石尾矿机制砂中的石粉,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钙,虽然我们认为机制砂中的石粉属于惰性材料,但对混凝土的强度增长仍是有益的。
二是因为随着机制砂的加入,石粉填充了混凝土中的空隙,改善了微集料的级配,使得混凝土级配更加合理,混凝土更加密实,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
三是因为天然砂含泥量高而机制砂的 MB 值低,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大,当机制砂的MB 值大于 1.4 时,认为此时机制砂的石粉性能,近似于泥粉对混凝土有降强的效果。所以相对于许多高含泥量的河砂,掺配 MB 值低的机制砂,变相的增加混凝土强度。
四是因为机制砂的表面多为棱角状,增加了混凝土骨料与水泥浆体的胶结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握裹力”更强。
机制砂自身的空隙率要大于天然砂,当机制砂掺量过高时,混凝土的级配不合理空隙率更大。混凝土的强度会有所下降,所以通过试验数据发现,机制砂与天然以3:7 的比例复配,强度更高。
5 结论
在天然砂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机制砂将成为混凝土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机制砂与天然砂有着众多的区别,各有优劣。在应用机制砂时,要调整好混凝土的级配。往往单独的机制砂或是天然砂,品质较低,达不到要求。通过复配等手段,可使得混凝土级配更合理,不但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材料的波动性,方便质量控制。
要利用好机制砂中石粉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利用好机制砂MB 值与外加剂相容性的关系,利用好石粉自身的少量活性,才能真正的应用好机制砂,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前言
商品混凝土在交付及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多,特别是在秋季多风干燥、湿度低、昼夜温差大等不利情况下,若施工、养护过程中不采取有效措施,均有可能造成质量问题。因此,应特别重视秋季混凝土施工。
结合本文对秋季混凝土施工提出以下注意事项,供同行和广大施工人员共同探讨。
1施工前充分准备
(1)在开工前研究混凝土的选择、运输、浇筑和养护等问题,并提前1~2天通知混凝土公司,给其预留准备原材料的时间,以便于安排混凝土生产计划。
(2)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及其保护层厚度,预埋件等的位置、尺寸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误。
(3)模板要密合,不能有缝,模板和钢筋不得沾有碎屑、污物,与混凝土接触的模板要涂刷脱模剂或衬垫薄膜材料。
(4)对于和混凝土接触到的地基、模板,施工前应洒水湿润,以减少对混凝土内水分的吸收,但要防止模板内蓄水。
2试块制作规范化
2.1首先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石子粒径一般在5~25mm之间,因最大粒径≤31.5mm,所以应按规范采用尺寸为100mm的立方体试模;
(2)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确定混凝土成型方法,坍落度大于70mm的宜用捣棒人工捣实;
(3)用人工插捣制作试块应注意将混凝土拌合物分两层装入模内,每层装的厚度大致相等;插捣应按螺旋方向从边缘向中心均匀进行。在插捣底层混凝土时,捣棒应达到试模底部;插捣上层时,捣棒应贯穿上层后插入下层20~30mm;插捣时捣棒应保持垂直,不得倾斜。插捣完毕后应用抹刀沿试模内壁插拔数次,每层插捣次数在10000mm2截面积内不得少于12次,插捣挤出多余砂浆。注意最后上层石子要填满到试模上口,然后轻轻敲击试模四周,至表面出浆抹平。
2.2混凝土试样的采用及坍落度试验应在混凝土运到工程地点起20分钟内完成,试块制作时要注意入模插捣方式,并在40分钟内完成。
2.3留置的混凝土检测试样应随机从同一运输车中抽取,取样前应使运输车的搅拌筒高速搅拌1~2分钟,让筒内的混凝土搅拌均匀后再开始卸料。
2.4试样应在卸料过程中卸料量的1/4至3/4之间采取,同时每个试样量应为混凝土质量检验项目所需用量的1.5倍,且不少于0.2m3。
2.5提取的试样应先在稍稍湿润的平铺钢板上进行翻拌均匀后,再进行坍落度试验及试样制作。
2.6成型后料要高出试模3~5mm,待2~3小时后抹压表面平整,保证试块尺寸。
2.7秋季制作的试块应及时用塑料薄膜和草袋进行覆盖保湿,以防试块受日晒、风干导致失水,避免造成强度误差。
2.8用于标准养护的试样应在温度为20±5℃的环境中静置1~2昼夜,然后编号拆模。
2.9拆模后应立即放入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95%的标准养护室或在温度为20±2℃的不流动的Ca(OH)2饱和溶液中养护。同条件养护的试样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规定的有关要求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
2.10特别强调:为了保证强度,当混凝土相对较干时,应适量加随车配好的桶装减水剂,在罐体内搅拌均匀后使用,严禁使用私自加水稀释的混凝土。
2.11如果送到现场时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大导致不能使用,施工单位有权退货。
3坍落度和凝结时间
3.1坍落度试验应按《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0)中“坍落度试验”的要求进行。
3.2根据国家标准GB/T14902《预拌混凝土》中规定,当坍落度T≥100mm时,允许偏差为±30mm。
3.3在现场测定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由于取样场地和设备等影响常常会产生一些误差。当不符合要求时应按GB/T14902中10.4.2条款规定,用试样余下料或重新取样进行二次试验,符合要求时即为合格。
3.4由于商品混凝土属于流动性混凝土,某些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的坍落度甚至大于180mm,且商品混凝土在搅拌站生产,离现场较远,所以,在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设定上应综合考虑运距、气温的影响及泵送的距离等因素,坍落度应适当放大。非泵送混凝土一般在120~140mm左右;泵送混凝土则根据泵送长度、高度及部位确定,一般在140~200mm左右。如有特殊要求需要增大或减小坍落度时应提前通知混凝土公司。
3.5为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泵送性等要求,商品混凝土一般都添加了缓凝剂和泵送剂,某些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还会添加其它的外加剂,这些外加剂在气温变化较大时,有可能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因此,请施工单位注意,商品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在6~10小时之内都是正常的,甚至会更长,这不会影响混凝土的最终质量。
4混凝土的及时浇筑
4.1为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防止坍落度发生损失变化、避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商品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应尽快浇筑,宜在90分钟内卸料用完;采用翻斗车运输时,宜在1小时内卸料。当最高气温低于25℃时,可延长0.5小时。
4.2进入施工现场的混凝土,严禁私自往罐车内加水使用,更应杜绝边加水边浇筑的行为发生。
4.3在浇筑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随时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坍落度变化。当浇筑现场发现混凝土坍落度与要求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与混凝土公司联系,以便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及时进行调整。
5合理的浇筑顺序
5.1用于润滑泵管的砂浆不得浇筑进混凝土构件结构内,更不准集中浇筑在同一部位。
5.2混凝土布料应均匀,防止集中堆料,造成混凝土过振。在进行较高构件(如墙、柱等)的浇筑时,一次浇筑高度以混凝土不离析为准。一般每层不超过500mm,振捣平后再浇筑上层,浇筑时要注意振捣到位,使混凝土充满端头角落。
5.3当顶板、梁、墙、柱部位的混凝土一起浇筑时,建议先浇筑墙、柱,待混凝土沉实后,再进行梁和顶板浇筑。
5.4当顶板与梁一起浇筑时,先浇筑梁再浇筑顶板。
5.5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要防止钢筋、模板、定位筋等的位移和变形。
5.6分层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使上下层混凝土一体化。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须将振捣器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左右以便上下层混凝土形成整体。
5.7为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当混凝土自高处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串筒或溜槽,以保证混凝土下落时不发生离析现象。
5.8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随时和混凝土公司相关部门保持联系,以对混凝土运输车辆进行合理调配,保障前后所浇筑混凝土的衔接,防止产生施工冷缝。
6注意进行合理振捣
(1)混凝土浇筑时,为了便于施工,一般坍落度都要求较大,导致混凝土收缩量增大、强度大幅度降低。如用增加水泥用量的方法来补充用水量的要求,凝结时及早期水化热对混凝土影响更大,收缩过快导致的裂缝会更多。因此,应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坍落度。
(2)对于大流动性混凝土,过振会将水泥浆、砂浆、粗骨料从上层至下层分布,这样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在下层砂浆和石子的约束下极易产生收缩变形裂缝。因此,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应集中布料,应采用分散布料,然后用铁耙子将混凝土基本搂平,接着进行梅花式振捣,振捣棒插入的点与点之间,应相距400mm左右,振捣时间不宜超过15秒,并以观察粗骨料在混凝土的各个层面上能均布为基准。
(3)在浇筑混凝土时,如遇太阳暴晒、大风天气,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膜覆盖,避免发生混凝土表面硬结。如出现硬结,可进行二次振捣。必要时应采取遮阳、挡风措施。
7注意进行合理抹压
(1)混凝土经振捣后表面是不平的,所以要进行抹压找平,但是第一次抹压找平后,混凝土拌合物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还要自然下沉,直至初凝。到混凝土初凝时,表面又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甚至出现塑性收缩变形裂缝。
(2)混凝土表面的不密实和塑性收缩变形裂缝的出现,加速了混凝土表面的失水速度,使裂缝加剧,特别是在大风和高温的天气环境下,此种情况极易出现,因此需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第二次或多次的抹压,消除已出现的塑性收缩变形裂缝。
(3)混凝土在浇筑及静置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拌合物的沉陷与收缩,极易在混凝土的表面和箍筋的上部产生非结构性裂缝,在夏天尤其容易出现。因此,必须在混凝土终凝前对构件表面进行二次至多次压光搓毛,必要时,还应先用铁滚筒压两遍以上,以避免这种裂缝的出现。
(4)表面处理时严禁浇水,如确实需要可用喷雾器限量喷洒。
8注意进行保湿养护
(1)在秋季风大、高温和干燥的天气下,混凝土的表面水分极易蒸发,失水过快易产生表面塑性收缩裂缝。所以在浇筑混凝土后,应立即在其表面覆盖薄膜等,加强混凝土的保湿养护,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在不能覆盖的情况下,可在表面喷雾防止干燥。如养护不及时不但降低强度,有些裂缝可能还会向深度发展直至贯穿。所以保湿养护是防止混凝土产生塑性收缩变形裂缝的根本措施,能较好地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在表面处理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做到随抹随盖。当混凝土表面没有浮水,能经住手指轻压,就可以开始覆盖并洒水保湿养护,终凝后即浇水养护,夜间也不间断连续进行。
(3)在干燥多风的秋季,洒水养护时操作间断会使混凝土忽干忽湿,很易造成裂缝,所以必须保证混凝土表面充分湿润,并不得少于7天,抗渗混凝土保湿养护不得少于14天。浇水次数应能始终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为宜。
(4)平板构件混凝土浇筑收浆和抹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密,防止表面水分蒸发,混凝土硬化至可上人时,揭去塑料薄膜,铺上麻袋或草帘,用水浇透,有条件时尽量蓄水养护。
(5)截面较大的柱子,宜用湿麻袋围裹喷水养护,或用塑料薄膜围裹保湿养护。
(6)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必要时应及时松动两侧模板,离缝约3~5mm,在墙体顶部架设淋水管,喷淋养护,拆除模板后应在墙两侧覆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避免阳光直照墙面,地下室外墙宜尽早回填土。
(7)大体积混凝土或截面变化多的混凝土,容易产生温度裂缝。所以,养护应注意早期温度裂缝的预防,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使之不超过25℃。
(8)养护时要防止温度骤变,避免暴晒和风吹,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夜晚,最好用保温材料加以保暖。
9注意拆模和加荷
(1)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及支撑过早拆除,容易造成梁板结构开裂,因此拆模前应根据不同龄期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严格按规范要求拆模。
(2)在混凝土未达到1.2MPa前,不准在幼龄混凝土上面踩踏、支模和加荷。为防止混凝土不均匀沉降或受震动而产生裂缝,模板支撑必须牢固。
(3)不要过早在顶板上进行施工作业或堆放重物,以减少或避免结构产生收缩变形裂缝。
(4)拆模时混凝土必须达到规定的拆模强度,过早拆模、加荷承重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撕裂、产生裂缝等质量问题。
(5)混凝土拆模时要注意拆模的时间及顺序,特别对于梁、墙板等结构应适当延长拆模时间。拆模后应继续采取措施进行养护。
10结语
确保秋季混凝土工程质量,不仅需要商品混凝土公司严格按规范要求组织生产,更需要施工单位密切配合。总之,只要施工单位与混凝土公司共同努力,一定能确保商品混凝土秋季施工工程质量。
个人荣誉
湖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971P2201“湖北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成果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劳动价值论是信息商品价格的理论基础”获湖北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199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2001-2002年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2002-2003年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一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2003-2004年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4年校级第五批主干课“信息经济学”验收评估为优秀。
“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获第十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教组网络课程二等奖
“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研究方向
信息经济学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 企业信息化
研究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7BTQ010“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业的影响与对策”的主要研究人员。
湖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971P2201“湖北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之子课题“湖北农业产业化的信息问题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
教育部高等教育“十五”规划项目:“企业EC管理”,教高函[2002]17号第二责任人
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教育部“关于批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批立项项目的通知”教高厅[2001]3号)
企业委托项目:中国银行黄石市分行扁平化管理与业务流程整合研究,2004年。主持人
企业委托项目:湖北非公经济计算机远程培训考试系统的验证与推广,2004年。主持人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制度创新研究,2004-200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模式研究,2004-2005 主持人
武汉城市圈电子商务研究报告 2008 负责人
出版书籍
(一)著作
《中国青年百科全书》,华夏出版社,1992年。(主要撰稿人)
《色彩趣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主要撰稿人)
《二十五史精选文白对照与导读》,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1月。(编委与《陈书》分卷主编)
《白话二十四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7月。(编委与《陈书》分卷主编)
《改革与探索: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图书情报事业》,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8月(编委)
《信息经济学通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6月。(主编)7、《电子商务物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主编)8、《企业EC管理》,高教出版社,2002年11月(副主编)
《信息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6 主编
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40多篇,近10年来的论文如下:
论图书馆的经济功能,图书馆,1997(1)
公民的经济信息需求及其满足,情报探索,1997(3)。
劳动价值论是信息商品价格的理论基础,图书与情报,1997(4)。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劳动力缺口与再就业工程,阴山学刊,1998(2)
现代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情报探索,1998(3)
信息市场竞争机制分析,山东图书馆季刊,1998(4)
网络信息服务的定价方法,《改革与探索: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图书情报事业》,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8
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业结构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6)
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与技术市场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专辑
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人大复印资料之农业经济,1999(10)全文转载
论信息商品的风险,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人大复印资料之G9,2001(1)全文转载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服务业结构的变化与优化. 现代情报.2002(1)
试论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构建.商业研究. 2002(7) 独著
电子商务与管理创新,楚天学术(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发展作用探析,物流科技,2004(5)
电子商务中“柠檬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情报杂志,2004(9)
企业物流溢出下的外包业务分析.物流科技.2004(12)
湖北省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统计与决策,2005(5)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数字校园建设,情报科学,2005(3)
电子商务对企业制度创新的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
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十年回顾与展望,情报科学,2006(5)。人大复印资料之教育学全文转载,2006(8)
湖北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科进步与对策,2006(8)
我国零售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统计与决策,2006(15)
论企业创新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商场现代化,2006(17)
Some Fundamental theories concerning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2006\5\27.第一作者,ISTP收录。
How to Develop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第三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论文集》,English Version.2006\6\03
教育背景
1982-1986,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史学学士
1992-1993,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助教进修班学习
2001-2003,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经济学硕士
2001—2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高访
2005.1—10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HEC(蒙特利尔商学院)、CRT(交通运输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86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工作至今
工程项目
作为专业负责人完成的主要大、中型规模工程
深圳华侨城小学 1989年~1990年 1.5万㎡
深圳深业大厦 1992年~1993年 6万㎡
作为设计主持人完成的主要大、中规模工程
南银大厦 (北京)(已建成)
中国人寿大厦(北京)(超高层、已建成)
中关村金融中心(北京)(超高层、已建成)
全国海关信息管理中心(北京)(已建成)
福建广播电视中心(福州)(超高层、建设中)
新大都会议娱乐中心(北京)(已建成)
百度大厦 (北京)(已建成)
北京亦庄亦城国际中心(超高层、 建设中)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传媒中心(超高层、 建设中)
作为设计主持人正在设计、建造的主要大型建筑工程项目
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 (酒店、办公、商业超高层综合体)
亦庄28c3高层综合体
发表论文
《生命的跳跃》
《激荡与超越》
《妥协的高科技》
《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在北京》
《建筑专业院特色化科研与设计机制探索》
《享受创作享受生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温故知新--关于"中关村金融中心"创作及题外话》
《感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近60年的建筑创作发展》
个人经历
1984年10月 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1984—1985年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建筑师;
1985—1989年 香港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师;
1989—1996年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主任建筑师;
1997—2000年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2000年—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
2011年12月8日 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个人荣誉
1997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8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9 “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9 “国家百、千、万人工程”人选
2000 “国家设计大师”
2003 “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2006 “梁思成建筑奖”
2007年 亚洲建协金奖
2011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获奖情况
1982 建筑师之家 主创
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
1987-1991 阿房宫凯悦酒店 主创 陕西西安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1989-1992 蛇口明华船员基地 主创 广东深圳
深圳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1991-1994 丰泽园饭店 主持 北京宣武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国家第七届优秀工程设计铜质奖
全国中青年“建筑师杯”优秀设计奖
1995-1997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 主持 北京海淀
国家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
北京市“九十年代十大建筑”
1995-1997 威海中信金融大厦 主持 山东威海
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1996-2000 现代城高层公寓 主持 北京朝阳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北京市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1998-1999 外研社二期工程(印刷厂改造) 主持 北京海淀
1999-2001 天一家园住宅社区 主持 浙江宁波
2000-2001 北京外国语大学逸夫教学楼 主持 北京海淀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国家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2000-2002 水关长城三号别墅 主持 北京延庆
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奖
法国蓬皮杜艺术收藏
2000-2002 清华科技创新中心 主持 北京海淀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 一等奖
国家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2000-2003 富凯大厦 主持 北京西城
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
国家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 一等奖
2000-2003 康堡花园 主持 北京朝阳
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居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三等奖
2001-200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楼 主持 北京海淀
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 一等奖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
2001-2004 外研社大兴国际会议中心 主持 北京大兴
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
2001-2004 福建龙岩学院主教学楼 主持 福建龙岩
2001-2005 首都博物馆 主持 北京西城
2002-2003 成都东方明珠花园 指导 成都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住宅设计) 二等奖
国家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2002-2003 北京雅昌彩印天竺厂房综合楼 主持 北京顺义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二等奖
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
2002-2004 广东东莞松山湖商务办公小区 主持 广东东莞
2005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 一等奖(部级)
2002-2004 西安紫薇山庄度假村及别墅区 主持 陕西西安
威海第二届人居建筑设计大奖赛铜奖
2002-2004 北京蓝堡国际公寓 主创 北京朝阳
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居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二等奖
2002-2004 民航总局办公楼改造 主持 北京东城
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二等奖
2002-2004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案、初步设计) 主持 浙江杭州
2007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08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02-2004 大连软件园八号和九号办公楼 主持 辽宁大连
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三等奖
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
2002-2004 华融大厦 主创 广东深圳
2002-2004 唐山会展中心 主创 河北唐山
2002-2004 福建广电中心 主持 福建
2002-2004 殷墟博物馆 主创 河南安阳
亚洲建协建筑奖(ARCASIA Award)2007年 金奖
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 优秀奖
2002-2005 安徽出版大厦 主持 安徽合肥
2002-2005 北京德胜尚城办公小区(德胜科技大厦) 主持 北京西城
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方案奖(公共建筑) 优秀奖
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
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 二等奖
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二等奖
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 铜奖
2003-2004 湖南株洲体育中心 主持 湖南株洲
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 三等奖
2003-2004 北京国典综合楼 主创 京
第十二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方案奖(公共建筑)优秀奖
2003-2005 大连软件园十号和十一号办公楼 主持 辽宁大连
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 二等奖
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二等奖
2003-2005 大连软件园软件工程师公寓 主持 辽宁大连
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 铜奖
2003-2005 敦煌市博物馆 主持 甘肃敦煌
2003-2005 北京市数字信息出版社 主持 北京东城
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方案奖(公共建筑)优秀奖、十佳方案奖
2003-2007 秦安大地湾遗址博物馆 主持 甘肃天水
2004-2005 南京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 主持 江苏南京
第三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 优秀奖
2004-2005 辽宁五女山遗址博物馆 主持 辽宁桓仁
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 二等奖
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二等奖
2004-2005 海银博物馆 主持 北京密云
2004-2005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主持 山东淄博
2004-2006 拉萨火车站 主持 西藏拉萨
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设计获奖 一等奖
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优秀奖
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二等奖
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 金奖
2004-2006 中国驻南非大使馆 主持 南非比勒陀尼亚
2004-2006 中国驻南非开普顿领事馆 主持 南非开普顿
2004-2006 山东德州行政中心 主持 山东德州
2004-2006 中国驻南非开普顿领事馆 主持 浙江宁波
2004-2006 山东广电中心 主持 山东济南
2005-2006 韩美林艺术馆 主持 北京通州
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 一等奖
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二等奖
2005-2008 中纪委谷泉会议中心 主持 北京平谷
2005-2006 西昌文化艺术中心及火把广场 主持 西昌凉山
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 金奖
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佳作奖
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 一等奖
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一等奖
2005-2008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生组团 主持 浙江
2005-2006 天津塘沽图书馆 主持 天津
2005-2006 天津海河新天地项目C-1区 主持 天津
2005-2006 天津大沽口炮台博物馆 主创 天津
2005-2007 北京外国语大学体育馆 主持 北京
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 三等奖
2005-2007 北京人民大学图书馆 主持 北京
2005-2007 无锡鸿山墓遗址博物馆
2005-2008 南京艺术学院 主创 江苏南京
2005-2008 天津博学院 主创 天津
2006-2007 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馆
2006-2007 河北后城援助小学校
2006-2007 日照山海星白宫会所
2006-2007 钓鱼台前门宾馆院落整治修缮工程 主持 北京
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 优秀奖
2007-2007 西山创意产业基地B区 主持 北京
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 优秀奖
2007-2008 西山项目A/E/F区 主持 北京
2007-2007 山东济南章丘朱家峪古村接待中心
2007-2007 北京丰盛危改东区 主创 北京
2007-2008 重庆B18- 1 主创 重庆
2007-2008 奈伦国贸 主持 天津
2007-2008 奥运信息柱 主持 北京
2007-2008 奥运多功能演播塔 主持 北京
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 二等奖
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国家奖) 铜奖
2007-2008 奥运下沉庭院3号院 主持 北京
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优秀奖
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部奖)一等奖
2007-2008 苏州火车站
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 银奖
2007-2008 妇联综合楼翻扩建 主持 北京
2007-2008 蓬莱古船博物馆 主持 山东省蓬莱
2007-2008 三眼井文化历史保护修缮 主创 北京
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 优秀奖
2007-2008 天津塘沽区响螺湾月亮岛 主持 天津
2008-2009 上海项目朱家角水上宾馆 主持 上海
2008-2009 鄂尔多斯东胜区体育公园 主创 内蒙古
2008-2009 鄂尔多斯文化中心 主创 内蒙古
2008-2009 敦煌莫高窟旅游中心 主持 敦煌
2008-2009 昆山文化中心 主持
2008-2009 济南全民健身中心 主持 济南
2008-2009 北工大软件园Ⅱ项目 主持 北京
2008-2009 内蒙古广播影视数字传媒中心(一期)主持 内蒙古
2008-2009 重庆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 主持 重庆万州
2008-2009 吉安行政中心 主持 吉安
2008-2009 泰山桃花峪游人服务中心项目 主持 山东济南
2008-2009 平谷特色文化展示中心 主持 北京
2008-2009 德阳市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 主持 四川德阳
2008-2009 泰山桃花峪游人服务中心项目 主持 山东泰安
2009-2010 天津于家堡金融区03-15项目 主持 天津
2009-2010 天津渤龙新城项目 主持 天津
2008-2010 中纪委谷泉会议中心五区健身馆 主持 北京
2009-2010 大同博物馆 主持 山西大同
2009-2010 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 主持 四川北川
2009-2010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主持 江苏省徐州
2009-2010 北京市第35中学 主持 北京
2009-2010 保定市博物馆/大剧院 主持 河北省保定
2009-2010 北京邮电大学新校区 主持 北京
2009-2010 西安环城西苑 主持 陕西西安
1992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1995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1997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2始清华大学责任教授。
1996始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002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2003始国家一级注册咨询师。
2013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主讲“环境行为概论”32学时 89人 研究生必修
主讲“建筑策划导论” 32学时 60人 研究生选修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策划
设计方法论
公共与民用建筑设计(体育建筑、观演建筑、文化建筑、医疗建筑)
2008年奥运会主场设计研究。
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活动屋盖体系及相关技术问题的可行性研究。
2008年奥运会射击中心设计研究。
钢结构学生公寓设计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中心设计研究。
科技园规划设计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飞碟中心设计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馆设计研究。
室内滑雪馆设计研究。
国家美术馆设计。
丹东医院策划研究。
2008年奥运公园规划及奥运会主场设计研究。
大运会综合体育馆及游泳馆设计研究。
《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全国注册建筑师教材。
《北京市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文件深度的规定》《北京市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制图标准》
高层写字楼办公建筑公共空间建筑策划研究。
中国美术馆改造
《建筑设计与经济》全国注册建筑师教材。
2008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馆设计。
医院策划研究。
《建筑策划导论》2000。
《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注册建筑师教材2001。
“传统,人,发展”《新建筑》,2000.5。
“关于北京CBD规划的几点疑虑和建议”《建筑学报》2001.10。
“用建筑语言表达体育建筑的内在精神”《工业建筑》2001/12。
“清华大学东北区体育场馆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与经济》注册建筑师教材2003。
1994清华大学十名有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奖。
1994中国建筑学会1993年青年建筑师奖第一名。
1996“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
1997北京天桥剧场获第三届首都十佳公建及建筑艺术创作优秀奖。
2003中国戏曲学院获国家优秀设计铜奖。
大学生运动会游泳馆体育中心获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2005中国美术馆改造装修工程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2005清华大学胜因院专家公寓教育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2004年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国际建协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席主席。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体育建筑专委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理论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分委员会委员。
首规委专家咨询组专家。
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编委。
主要科研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三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一项
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一等奖
中国首届生态设计大赛优秀奖
湖北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
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竞赛多次获奖
著作:
《博览新空间》与周卫合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建筑表现》与李钢合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建筑表皮》即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8
译著:
《THOMAS HERZOG建筑+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诗意的功能主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8
论文:
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建筑学报》,2007,01
城市夹层地带的热环境部分影响因素浅析-以香 港石峡尾商住区为例,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优秀论文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03
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建筑学报》2006年亚洲建协专刊
双层玻璃幕墙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城市建筑》2006,11
历史的转折点,《城市建筑》,2006,07
100㎡的自由 -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室内设计手记,《城市建筑》,2006,12
美丽的代价《建筑学报》2005.8
表皮-幕墙-气候过滤器《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4.01
窗户的革命《建筑学报》2003.9
仿生学的启示《建筑学报》2002.09
生态,技术及诗意的表达,《世界建筑》2002.01
生态建筑的思与行《新建筑》2001.05
双层皮玻璃幕墙研究《 建 筑 学 报》2001.11
欧洲建筑教育 《 建 筑 学 报》2000.06
拓宽专业口径 共享教育资源《华中建筑》98.03
等40余篇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雕塑作为造型艺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三维”空间形象。雕塑常用的传统材料包括石材、木材、金属等,都取自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而用废弃的砖瓦渣石等废料作为原材料,通过特殊工艺手段制作成的雕塑,称之为“低碳环保雕塑”,这是一种新形态的“生态产品”。
人物简介:张宝贵,1950年7月出生,北京市人,1968年去山西插队,1987年回到北京专门从事造石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三十一年来始终贯彻低碳环保理念,坚持用废料为材料制作雕塑,开创了环保雕塑艺术,成为了环保雕塑第一人。
张宝贵老师近照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的《玉海吉祥》 作者:张宝贵
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紫微辰恒》 低碳材料制作
问题1:三十一年前,在社会还缺少环保理念和意识的背景下,您当初是怎么想到环保雕塑的?您认为什么是环保雕塑?与传统工艺相比,环保雕塑的优势是什么?
张宝贵: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新词汇,环保雕塑也是一个时代用语。三十一年前,我选择用炸山剩下的废渣、废石料,还有别人拆房子剩下的废砖瓦的粉碎物作为原材料做雕塑,主要是和当时的生存状况有关系。当时从山西插队回来,自己没有资金,买不起石料,为了生存只有另辟蹊径,所以就选择了用废石渣等做雕塑,一来价格低、成本小,二来自己懂些做模具的方法,容易上手。
环保就是环境保护。通常的环境是指水环境、矿产资源环境、土地资源环境、大气环境,这些是看得见的物质环境。还有隐性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等等。我理解的环保,就是能够少从自然界掠取资源,比如石头、金属等。世间本无废物,废与不废,不在物,在于人。把一些丢弃的废物用起来,变废为宝,通过一些特殊的工艺制作成雕塑,就是环保雕塑。三十一年间,大大小小做了不少雕塑,刚开始不被人接受,因为用废料为原料做成的雕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被人质疑,后来通过技术革新,解决了材料的强度、构造、工艺、造型、模具等问题,再加上所做的雕塑价格便宜,吸引了市场关注。1995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个展,1996年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有的作品被美术馆和世界银行收藏;后来又连续参加了中国艺术博览会和中国雕塑论坛,中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等选择了这种雕塑,环保雕塑慢慢被社会接受了。现在国家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我觉得环保雕塑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环保雕塑作为新生事物有很多优势,它不破坏自然环境,可以变废为宝。它的最大优势是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观念,因为以前只知道石雕、铜雕,用废料做雕塑带来的是思维上的变化。所谓雕塑文化,除了造型问题外,一定和精神状态有关系。
北京当代万国城《自然状态》 作者:张宝贵
问题2:截止目前,您做了多少件低碳环保雕塑?都去了哪里,一般体量多大?您是怎么解决雕塑质量安全问题的?社会对这种雕塑的接受程度有多大?
张宝贵:三十一年来,我送出去了大大小小的雕塑大概有8万件,有的被政府送给了国外一些重要国家首脑,比如原科技部长万钢将我的雕塑《对话》赠予美国前任副总统戈尔,告诉他这是中国的低碳雕塑。有的送给了世界组织,比如2015年世界气候大会,组委会秘书长从我这里取走了二十三件雕塑,送给了相关国家政要。我用环保材料做的城市雕塑大概上百件,有浮雕有圆雕,最大的有两千平米,比如奥运会铁人三项赛周边环境浮雕。我做的环保雕塑有的只有巴掌这么大,这些雕塑只要朋友们喜欢我就送,除了造价低的原因,我还渴望交流,别人是通过拍卖得到社会认知,我是通过赠送被社会认可。近十几年来,我主要用环保材料服务于建筑,为张锦秋、崔愷等一些著名建筑师的项目服务。如果把建筑当作雕塑,那么一个建筑外墙就有一两万平方米,人们的视野一下子就变大了。
当初,有人怀疑这种雕塑的安全性,担心水泥加石渣会不会裂,是不是会脏?我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一方面向专家请教,一方面买书看,主要就是做试验,自己琢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在实践中解决了材料造型、耐久性、吸水、抗压、抗折、抗裂、抗污染等一系列常见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我舍得投入,正因为不断投入,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功。
我认为社会接受新生事物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趋利原则,趋利是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一把钥匙。我要想让更多人接受环保雕塑这个新生事物,就得给社会带来好处,要取得成功的案例。现在一些企业也开始用水泥做雕塑,开始转型,因为这里面出现了商机。新生事物推广的快慢,取决于自身功能的完善,取决于是否与社会意识同步,取决于这个材料能不能造福于社会。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南门的《条码的启示》 作者:张宝贵
问题3:您说过:“世间本无废物,废与不废,不在物,在于人。”想向社会传递什么信息?2017年,您建成了北京第一个低碳雕塑园,共做了多少件雕塑?做这么大规模的雕塑园,您是怎么考虑的?
张宝贵:我说的这句话主要表达了我对“废料”的一种认识。什么是废料?有人说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种说法我觉得比较消极,其实在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到处充斥着废物,只是我们的责任心和能力还不到位,如果到位了,世间废物就可以被利用了。说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反映了一种消极的态度,没有把自己摆进去,废与不废,不在物,在于人。
2017年我和朱尚熹老师请了十个雕塑家,一起建了一个低碳雕塑园,占地20亩,做了24件雕塑,主要是和北京市人文空间雕塑研究所合作,由他们提供雕塑方案,我们来制作。等雕塑出售了再给雕塑家设计费,这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传统的合作模式是先向雕塑家购买雕塑作品,制作后再把成品推向市场。采用现在这种合作模式,主要是让合作双方都承担责任,共同将环保雕塑推向市场,这种模式是一种尝试,我很欣赏这些雕塑家的见识。在开园仪式上,殷双喜老师做了重要的学术评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雕塑家和评论家,都发表了积极的见解,这无疑是对环保雕塑的发展进行了推动,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是孤立的,需要一个社会环境。
2017年建设的北京低碳雕塑园
低碳雕塑园的《梦》 作者:郭煜
低碳雕塑园的《灯阵》 作者:张宝贵
问题4:现在除了您发明的再造石,还有哪些环保材料可以应用于雕塑制作?您认为环保雕塑的劣势是什么,下一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二次发明的计划?
张宝贵:只要是固体废弃物,砖、瓦、灰、沙、石、混凝土的粉碎物,废弃的炉渣、矿渣、金属、木头、玻璃,只要不是生活垃圾,不是有机物,都可以应用于雕塑制作。但是这里面使用的技术不一样,需要一个探索过程,有的技术成熟了,有的技术还在研究之中,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环保雕塑的优势很多,要是谈劣势,那么最大的劣势就是这项技术还不被更多人掌握。对于环保雕塑,包括一些专业院校、专业雕塑家,他们多多少少还持有观望态度,市场还持有怀疑态度,因为大家习惯了石雕、金属雕塑、木雕。对于环保雕塑,人们主要怀疑它的美观性、耐久性,因为环保雕塑用的是固废材料,就觉得其价值应该非常低。环保雕塑还有一个劣势,就是使用的材料还没有其他材料成熟,毕竟才发展了几十年时间,还有很多缺点,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慢慢完善,还要交给市场去评价,在市场应用中不断发现劣势,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去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当然,更需要材料界、建筑界、雕塑界在专业上给予指导,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高。
我发明了环保雕塑,因为我喜欢。我用三十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些东西,最初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养活了200多个工人,当然也是他们成就了环保雕塑。能不能再创造新的东西,也许有可能,需要不断思考但这不是我最想做的事情,我最想做的就是要把自己已经明白的东西推广开来,普及开来,让更多的人喜欢它、接受它。
低碳雕塑园的《伴我同行》 作者:赵勇
问题5:您对北京的城市雕塑的发展有何建议?今年,我们正在开展雕塑质量安全周期及管理问题研究,您对此项工作有何建议?
张宝贵:北京的雕塑对全国雕塑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北京的雕塑也从北京新的功能定位角度提出了新的思考,未来的发展需要专业界讨论。我觉得北京的雕塑应当和城市建设同步,比如说新机场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备、通州副中心建设这些重大项目,一定要和城市规划建设同步。这里的同步,包括建设比例、投资比例、专业院校参与比例、社会公众参与比例等等。另外也应该考虑低碳环保雕塑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增加低碳环保雕塑比例,让环保雕塑走向街头,走在全国前列。还应开展城市雕塑或者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研究,为雕塑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开展环保雕塑发展政策研究,突出环保主题。还可以结合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推动低碳环保雕塑建设,向世界传递环保理念。所谓的文化应该体现对新观念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城市雕塑质量安全周期问题,我认为仅仅由雕塑家、雕塑企业参与研究还不够,还应该让社会公众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参与,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对策,不能凭空而谈。雕塑质量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管理问题,还有社会认识问题,需要组织社会讨论,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这样才能让更多的高品质、高水准、高质量的雕塑走向城市公共空间。雕塑是个新话题,也是老话题,如果放在公共艺术角度去讨论会不一样,不论是写实,是抽象,还有家具、建筑、水景等等,如果能站在公共的当代的设计角度去认识,也许会别开生面。归根结底,变废为宝的生态发展理念不可缺位。